瀏覽: 日期:2021-04-16 14:59:33
1951年,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因為一個夢想,中國航空工業在戰火硝煙中艱難啟航。
那一年,老一輩航空人口中的老四局(航空工業局)在沈陽成立,與此同時,一支中國航空工業物資配套保供的前沿部隊也隨之誕生。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年的親歷者們,一起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那激動人心的過往!
柳菊英:我們的工作很重要,因為航空工業建設在等著我們
在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初期,抗美援朝的硝煙迫切要求我們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自行修理與生產飛機。
“我們的工作很重要,因為航空工業建設在等著我們。材料供應不上,建設航空工業就等于空話。為了保證航空廠不停工待料,我們就不能有絲毫懈怠!”91歲的柳菊英老人1954年大學畢業后就被分配到航空局做調度工作,談起當年的工作,柳老跟我們說了這段話。
果子市附近的航空工業局舊址 第一代航空物資供應人曾在此辦公
柳老回憶起了中蘇關系破裂后那段航空工業完全自力更生的艱難歲月。“國外訂貨幾乎都中止了,60%的合同未執行完,航空工業面臨‘無米之炊’的窘境,怎么辦?不僅要自己生產,還必須及時、完整地保證供應。”
柳老回憶說,在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為了保證航空廠不停工待料,她們調度室的工作就必須夜以繼日,不能有絲毫耽誤。那時長途電話白天往往都打不通,為了能夠及時了解承制廠生產進度、調撥物資,她們只能深夜打電話,信號不好,就扯著嗓子喊,常常一個電話下來嗓子就啞了。困了就在辦公室拼椅子小睡一會兒,餓了就在爐子上烤個饅頭湊合吃,然后接著工作。
“當時大家基本都是這么做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責任重大,必須爭分奪秒。”在柳老看來,忘我敬業,是那一代航空人的普遍品質,自己做的這些其實沒有什么。
王業應:我們為航空工業物資保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網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曾任供銷公司副總經理的王業應老人今年已經86歲高齡了,1952年從部隊轉業后他就加入了航空物資配套保供的隊伍,這一干就是一輩子。
王老回憶說,為了實現“完整無缺保證供應”的目標,第一代航空物資供應人拼盡了全力。
在當時,新材料試制和配套供應是他們最重要的兩項工作:每年從匯總各航空廠所物資需求開始,到統籌安排確定重點關鍵項目全力攻堅,不僅要全面協調調配各項物資確保生產所需,還要將新器材的試制納入國家計劃,協調冶金部規劃選定承制廠,溝通、協助承制廠通過技術升級、設備改進等方式加快試制進程……在技術和生產能力受限、物資緊缺、信息通訊尚不發達情況下,工作量可想而知。
航空工業建立初期404庫的建設場景
為了更好地完成物資配套保障和新器材試制工作,1963年航空工業部物資局成立后,航空工業物資供應網絡拉開了體系化建設的序幕,航空工業相繼在哈爾濱、沈陽、西安、成都和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物資供應站和中轉倉庫;其后又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在冶金、有色金屬、石化橡膠和機電設備等行業設立了駐廠代表室。
1955年航空工業局供應處部分人員與蘇聯物資供應專家莫洛斯托夫留影
“我們為航空工業的物資保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網,”時至今日,在談起當年的工作時,王老仍然不無驕傲,“尤其是我們的駐廠代表室,那是我們的‘耳目’與‘手足’,是聯系供需雙方最主要的橋梁,是確保航空工業所需物資保質保量按時供應最關鍵的一環。”
張濤:物資保障是航空工業建立及發展的關鍵之關鍵
改革開放后,航空工業部正式成立航空工業供銷公司,與物資局“一套機構、兩塊牌子”。曾長期擔任供銷公司黨委書記的張濤老人,今年也已經79歲高齡。
“沒有物資的配套保障肯定不行,這是航空工業建立及發展的關鍵之關鍵。”張老回憶說,在航空工業建立初期,國家領導人就明確地指示,航空器材尤其是原材料必須立足于國內。
在張老印象中,那個年代的航空物資供應人都是一群不知苦、不知累、不計代價、不講條件的“拼命三郎”。
“大家真的是在國家最困難的時期無私奉獻,多少同事常年是一個又一個地方跑物資,一個又一個地方建代表室、倉庫,一年沒幾天不出差。還有很多人長期駐廠、支援三線和困難地區,夫妻一直兩地分居,孩子也沒法兒管,但沒有人有怨言。”
在當時在供銷系統流行過一個“四千精神”——走過千山萬水,不懼千難萬險,想盡千方百計,歷盡千辛萬苦,也要確保航空物資的保質保量按時供應,這是航空物資供應人對祖國和人民,對航空事業的莊嚴承諾!
1985年航空物資協作工作會議期間領導合影
穿越時空,重溫那感人至深的往事,內心涌起的感動與敬佩無法用語言表達。
當歷史匆匆而過,有些東西卻歷久彌堅,縱歲月變遷、滄海桑田,我們服務航空、精誠奉獻的報國情懷將永遠不變、代代相傳!
企業簡介
吉林龍航無人機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公司是一家以無人機研發生產、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培訓、無人機行業應用服務、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為主營業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現在長春和沈陽擁有超過100萬平米專用無人機飛行空域、2000平米無人機實訓教室、獨立的無人機運營中心和無人機技術服務中心,超過100架的各類型無人機,可滿足各行業的無人機培訓及應用需求。
審核:周 爽 編輯:周佳慧 掃碼關注我們